“家庭美术馆计划”单元,A4美术馆第八届iSTART儿童艺术节
我们在谈儿童美育工作时,设想的场景常常是走出去,到家庭之外的空间。然而家作为我们最熟悉的地方,我们每天从这里出发,又归来,它承载了我们生活中大部分最琐碎、最不值一提的生活细节,以至于家庭生活本身的丰富性似乎也被这种习以为常所遮盖。
作为“家庭美术馆计划”的发起人,在邓大非看来,家庭是一个很复杂的空间,它所容纳的生活痕迹本身就是丰富的素材。14年前,他以艺术家的身份用实验策展的方式发起“家庭美术馆计划”,今年他又再次发布了这项计划,不再是艺术家的身份,而是作为教育者发起。他的目的也不是去做艺术实验,而是真正回归到家庭的生活场景和亲子关系中,用美育和游戏的方式来重新理解儿童。这个项目,也是这次A4美术馆第八届iSTART儿童艺术节的主题单元之一。
“觉察”和“同理心”是在这次和邓大非的谈话中,他反复提及的词汇。对于孩子和家长来说,都需要在日常中保持这份觉察,去感受对方在生活中的变化。因为美育工作已经不是技术上的美术教育,美育的目的是关注人的日常生活,和对生活在关系当中的自我与他人的理解。
以下为打边鼓与A4美术馆联合策划系列儿童专题的第七篇。文章发布前经受访人审校。
邓大非
本科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美术教育系,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综合艺术系。出版有《家庭美术馆计划》《理雅阁记忆之宫》。
第八届iSTART儿童艺术节展览现场,2022,方正拍摄家庭美术馆计划,最早是2008年我和何海两个人的创作小组“乌托邦”的想法,入选了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“介入:艺术生活366”项目。当时我刚从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,和何海成立了“乌托邦小组”。当我们以乌托邦的世界观观照现实的时候,我们有一个很明确的创作方法论:现实世界的诸多问题恰恰是我们艺术创作的起点,艺术创作要跟生活建立一种打出萝卜带出泥的关系,萝卜是作品,泥土是与作品相联系的现实。当时我们觉得家庭是一个有意思的空间,从外部视角看,每个家庭都有很一致的地方,但实质上又是一个私人空间,是一个个不同的生活场景。如果我们在家庭内部策展,把私人空间变成可以参观的艺术公共空间,会有什么效果?当时我们在上海征集了一些志愿者家庭,“家庭美术馆”第一期是在一个刚在上海买下二手房的家庭,一对小夫妻,成为了“房奴”,但对生活状态而言,“房奴”也是一种荣耀,象征着在上海有立锥之地了,但同时也有繁重的负担,这些都赋予他们的“小家庭”更复杂的意涵,我们的策展也是围绕这个家庭的矛盾特质来展开,之后又选择了拆迁户的社区等等,随着选择家庭的不同,选题也变得越来越丰富。后来汶川发生了大地震,我们决定去四川看看能为灾民做点什么。我们到了绵竹土门镇,发现我们之前的想法在灾后的家庭中显得有些不切实际,就决定做一些实用的事情,做艺术老师带孩子上课,帮助村民灾后重建。我们也开始觉得,通过行为艺术或者实验策展的方式进入到现实的生活空间,这个过程本身还是艺术家在做艺术实验,和真实的生活本身还是脱离的。而艺术要进入生活,不是通过反讽,而是要真正参与进现实的生活中。
第八届iSTART儿童艺术节展览现场,2022,方正拍摄可以说,“家庭美术馆计划”这个项目,扭转了过去我对艺术的价值观。在做“家庭美术馆”之前,我认为艺术的本质是形式主义的,艺术创作需要以前所未有的形式带给人震撼。但是做了这个项目之后,我发现艺术的本质不是形式,而是关系,让我想起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定义: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。人都生活在关系当中,艺术的本质应该是一种“关系美学”。这个过程也让我重新发现,“家庭美术馆”的价值之一是艺术中的教育价值。这个教育指的不是课程,不是说教,而是参与艺术的过程中,对人的一种启发。通过艺术作品,去重新理解作品背后生活的样貌和痕迹,人看待世界的方式改变了,这个世界也会有所不同。也让我重新理解了艺术大师博伊斯的“社会雕塑”理论,过去我可能认为这就是一个艺术家的理想,但通过“家庭美术馆”这个项目,我真正感受到当普通人参与到艺术创作中,体会到创造力迸发的愉悦感,提升人的存在体验,也会给人类社会整体带来好的影响。再看看目前,国内的儿童美育工作,大部分都局限在美术史的范畴,受的也还是形式美学的影响,相对保守和滞后。在当下的现实环境中,美育在很多教育工作者、家长眼中依然是可有可无的东西,美育问题不能像数理化那样,有标准化的答案。也许有些家长会感到迷茫,因为看不到直接的量化的结果。他们还是更加关注考级,觉得学习最终的目的还是要考试通关。但艺术的发展离不开时代的需求,仅仅让孩子学会应对考级,已经不足以让他们应对未来。艺术教育也不能只停留在技术、技巧层面,还需要触及思维和心理层面上的认知。我希望能够提供一种来自中国现实本土的创新教育的实验样本,可以很开放,它可以做学科融合、艺术跨界,可以和各种生活场景结合。它可能发生在我和孩子一起听音乐看绘本的下午,也可能发生在我们一起骑自行车去河边探险的路上。
“同理心”是今年在展览中反复提及的主题,在A4美术馆的“家庭美术馆计划”的主题展览中,我设置了一些非常具体的场景,来尝试让家长和孩子觉察家庭中的关系和角色,相互共情。比如北京狒狒老师的课题,她让20多个家庭的家长和孩子互相回答一个问题,比如“我最喜欢的事、最丢人的事、最开心的事、最想去的地方......”,当家长和孩子同时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,发现很多回答是错位的,可能家长认为自己孩子最喜欢吃的是薯条,但孩子其实最喜欢的是冰淇淋。通过这些生活中很小的事情,会唤醒家长和孩子去重新觉察过去没有发觉的部分。记得有个孩子说,我认为我最丢人的是我今年已经9岁了,但还尿床。对于孩子来说,这是一件有点羞耻的事情,但家长过去可能没有去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,通过这个艺术项目,就可以将觉察的过程外化出来,孩子会认识到自己的心理变化,家长也会真正看见孩子在成长过程当中的真实想法。
第八届iSTART儿童艺术节展览现场,2022,方正拍摄在实施这个项目过程中,能体会当下人们的整体状态,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,大家现在的生活其实都挺疲惫的,在艺术中,我鼓励家长和孩子做一些“不靠谱的事”,比如带孩子去挖一条泥巴河,我自己就喜欢和我的孩子玩“左手右手不合作”的游戏。我希望我的孩子可以学会做好自己的时间管理,养成对事情做总结复盘的习惯,但其实这些都可以通过在家庭中做一些“不靠谱的事情”来慢慢让孩子习得。我觉得每个家庭也都可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游戏,举个例子,我们家的冰箱门,是一个每天要频繁打开的地方,我爱人就在上面挂了一个画板,她会在上面教孩子记英语单词。然后我也会在上面画画,涂涂抹抹又变成一个涂鸦门,后来孩子也在上面涂画。这个地方慢慢就变成了我们和孩子每日复盘记录家庭事项的地方。家庭的交流方式,可以是很有仪式感地召开家庭会议,也可以像做游戏一样在冰箱上涂涂写写,用非语言的方式增进家长和孩子对彼此的理解。当我们把家庭游戏和美育工作结合起来的时候,不仅是对亲子关系,对孩子的早期教育也会带来积极的影响。美育本身就是一种放松的方式,可以给家庭生活带来一种精神上的愉悦。它有很大的弹性空间,可以和各种场景相结合。而家庭美育,就包含了对日常生活的觉察。在这次iSTART的展览中,很多观众看到了来自生活的一种很鲜活的能量。虽然有时候我们会认为艺术解决不了现实问题,但艺术会让我们对人的处境,对生活的形式和意义变得敏感。“家庭美术馆计划”就是让我们可以从原本形式美学的艺术系统走出,进入到个体具体的现实生活中,激发家长和孩子对家庭生活的重新觉知和观察,而不是陷入到日常的麻木中。*文中用图,如无特别说明,皆由A4美术馆与受访人惠允。
A4美术馆 于2008年3月由成都万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创办,2016年8月迁入麓湖生态城艺展中心,正式注册成为民办非营利机构。在创始馆长孙莉的带领下,A4美术馆从推广国际先锋艺术的项目空间,逐渐升级为一个拥12个空间、共6500平米的城市生态型美术馆。创办以来,A4美术馆共举办了近百场专业的当代艺术展览,超过2000场人文类讲座、沙龙、工作坊,与国内外近600位知名艺术家,40余位专业策展人合作。打边鼓 是一个专注于儿童与成长的媒体平台,由打边炉ARTDBL于2019年创立。打边鼓聚焦儿童,努力以平常心输出审慎、有启发性的观点,藉由策划、出版、播客等媒体实践,推动艺术、城市与儿童的连接,为孩子打开更多的可能性,陪伴孩子的成长。
相关文章
文章版权归深圳市打边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所有,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及使用,违者必究。转载、合作及广告投放请联系我们:info@artdbl.com,微信:artdbl2017,电话:0755-86549157。